男女生腦袋大不同?
-以TASA資料為例
一、前言: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決定男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腦灰質,而決定女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腦白質,盡管男女兩性的這兩種物質在大腦中的數量差異懸殊,但他們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男性大腦中決定智力的灰質總量是女性大腦的6.5 倍,而女性大腦中決定智力的白質總量是男性的10 倍。一般來說,灰質好比是大腦中的一個個信息處理單元,而白質是聯繫這些信息處理單元的網絡。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男性更容易在集中處理信息的領域(如數學等)上取得成就,而女性更適合〝分布式〞處理信息的領域,比如語言能力等等。參與研究的雷克斯·榮說,測驗中男女兩性表現出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表明兩性的智力是「殊途同歸」,不同的大腦「設計思路」可以達到同樣的智力水平(陳淑君,2005)。但如果將問題延伸到學習領域上,是否男、女生在學習上也存在較擅長與較薄弱的差異呢?
盧雪梅(2007)分析90 到94 年度基測語文學科-國文和英語-之性別成就差異和性別差別試題功能(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簡稱DIF)分析。在性別成就差異分析方面,研究發現國文科和英語科的性別差異模型非常相似,具體言之,女生表現一致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個別差異皆較女生略大些,兩科目之低成就表現組以男生居多,高成就表現組以女生居多,不過高成就表現組的男女生人數比例差距不及低成就表現組大。在性別DIF 分析方面,國文科DIF 出現率約為7.5%,有利男生者和女生者各半;英語科DIF 出現率則不到1%,有利女生者佔0.7%,有利男生者佔0.2%。
盧雪梅、毛國楠(2008)分析90 至94 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之性別差異和DIF 分析,整體數學表現的性別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全體受試和低成就組無顯著的性別差距出現,高成就組的男生表現略高於女生;此外,男生分數的變異程度較女生大,低成就組和高成就組的男生人數比率都高於女生,高成就組又比低成就組更高些。分項表現的性別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全體受試的男生在問題解決的表現略高於女生,其餘分項皆無顯著的性別差距出現;高成就組男生在幾何的表現略高於女生,其餘分項皆無顯著的性別差距出現;低成就組在所有的分項皆無顯著的性別差距出現。在性別DIF 分析部分,代數DIF 題傾向對女生有利,幾何和問題解決DIF 題傾向對男生有利。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以下簡稱TASA)於2007 年學生問卷中,對學生性別作了調查。本研究試圖了解,以TASA 資料庫資料而言,高二男、女生在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學習成就表現中是否存在差異,產生差異的情況是否與性別邏輯觀念「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相吻合。
二、研究資料:
本期研究資料來源為2007 年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高二學生問卷與學生作答反應。學生作答反應以IRT 3PL 之BILOG-MG 軟體校準得到代表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之量尺分數(能力值經過平均數250 及標準差50 的線性轉換所得)。性別係指2007 年學生問卷第1 題,題目內容如下:
1. 您是? 1男生 2女生
分別對作答反應男生與女生進行人數統計、平均量尺分數、標準差及顯著性檢定,觀察性別變項對於學生學習成就表現是否會產生影響。
三、結果分析:
TASA 抽樣方式採分層隨機抽樣,樣本來自於全國25 縣市;根據2007 年TASA 學生問卷第1 題的填答反應,結合高二學生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學習成就表現,將男、女生受測人數及平均量尺分數、標準差與顯著性檢定結果呈現如表1,可以發現,2007 年高二學生在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的受測資料中,男、女生正式受測人數差距為100~200 人,樣本數比大約為1:1,而平均量尺分數比較上,數學科與自然科為男生明顯較高,國語文、英語文及社會科的整體表現比較上,則為女生平均量尺分數較高,統計上皆具有顯著差異存在,英語文差距甚至達到20 分,也就是0.4 個標準差,由圖1 可以更明顯發現五科高二男、女生學習成就表現的差距。


四、結語:
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針對2007 年TASA 高二學生資料而言,男、女生在五科的學習成就表現上確實存在差異,國語文、英語文及社會的學習成就表現為女生優於男生,而數學及自然則是男生的學習成就表現優於女生,因此性別邏輯問題中「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這個學習成就表現現象確實存在。而「女生語文方面較優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較擅長」是社會上性別邏輯的問題,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兩性觀念的提升與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其實現存許多性別邏輯上的迷思往往可能只是傳統觀念的束縛或資訊不發達所導致,或許男女生生理上的限制會造成部分差異的存在,但心理上的性格養成常常跟文化差異、後天社會學習與家庭教育有關。因此造成這種差異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先天生理或後天教育與學習的影響有賴更多研究加以分析,期望藉由本研究的拋磚引玉,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的後續研究者進行探討,也給教育現場的老師、學校及家長一個參考的訊息。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