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2010中學生科學教育大調查 (節錄)
《天下雜誌》首次針對台灣國、高中生進行「科學教育大調查」。總計回收二六五四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八三%。整體而言,國、高中生對科學具有學習興趣的比例佔六七.四%。這顯示,在多數學生眼中,科學不是冷冰冰、讓人覺得疏離的學習領域。
交叉分析後發現,學生對於科學學習的「興趣」與「自信」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性別落差」。首先是關於學習興趣的態度方面,男生對於科學學習抱持正面態度的比例為七五.九%,高於總體表現,女生則為五九.四%。其次則是喜愛科學的強度差異。在測量強度最高的「非常喜歡(科學)」這個選項上,整體為一一%,但男同學偏高,佔了一六%;相較之下,女同學卻僅達七%左右。第三則是「成就自信」的性別差異。當請學生自評與同儕的數學能力比較時,男同學在「非常有自信」這個最高強度的指標裡,佔了九.九%,但女同學卻僅三.一%。理化部份的結果也一樣,男同學對自己「非常有自信」這個選項上,也以八.二%領先女性的二.四%。
和過去相比,現在學生接觸科學知識的管道比以前更多、更廣。調查顯示,「學校老師」仍是學生接觸科學知識的最主要管道,佔整體學生的八三%。「電視」與「網路」緊接其後,各佔約六七%。至於「課外科學讀物」則是五四%,再來才是「科博館」、「家庭」,「科學營」則敬陪末座,僅佔一二.二%。學校與電視、網路,各自代表了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接觸科普知識的最直接管道。(見表一)

此次調查也發現,國、高中學生,除了教科書外,約有四五.五%的學生「不太閱讀」科學相關書籍,同時更有二三.二%的學生回答「很少閱讀」。這顯示兩個隱憂,一是網路、電視扮演科學資訊提供者,如果未經過濾、驗證,則多元管道可能導致「科學」與「偽科學」的真假莫辨。二是雖然接觸科學知識的管道便多,但中學生主動去閱讀科學相關書籍的比例仍不高。(見表二)

國中生:最愛資訊,最討厭數學;高中生則最愛數學,最討厭化學
在學校教育裡,「科學」分科施教,學生對於不同科目的學習興趣如何?在國中生方面,將近三成的學生認為「資訊」是最受歡迎的科目,「最不喜歡的科目」第一名是數學,有三五.八%的學生表示數學最令他們頭痛,提不起興趣。高中生則最喜愛數學,最討厭的科目前兩名分別是「物理」與「化學」。僵化的教學和考試模式,使得原本有趣有用的科學,變得沉悶無聊
科學教育仍以書本傳授為主,缺乏動手做
如何讓學生喜愛科學教育,OECD的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主張應該讓學生能把科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而不只是書本知識的單向傳授。此次《天下雜誌》調查卻發現,整體學生竟有高達三九%的比例「都沒做過」科學實驗,「每週低於一次」的比例也還有三七.一%(見表三)。與學生的期待相比,高達四五.五%的學生希望平均「每週做一到兩次」實驗,這表示,學生是喜歡做實驗的。台灣科學教育方法仍是以傳統書本傳授為主,並未迎合學生希望「動手做」的期待。

實際上,當學生回答「為什麼不喜歡某些特定科目」這個複選題時,佔前兩名的選項分別是「太難了」(六九.八%)、「要背很多公式」(四三.九%)。或許,老師在教學時可以思考如何藉著讓學生動手做,融入日常生活情境,啟發學習興趣。
|